歷史古村,如何迎來復興?
遍覽華夏大地,無論是黃土高原中窯洞群落的古樸簡重,還是華北平川上村舍良田的廣袤闊豁,抑或是江南水鄉里窄弄深巷的精致玲瓏,傳統村落作為積淀數千年農耕文明的載體,有形者如民居、古井、小橋、宗祠,無形者如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勤學求達,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異常豐富。從這個角度看待“拯救老屋行動”,與其說修繕老屋,不如說是對傳統村落的拯救與對農耕精神的重新發掘,畢竟傳統村落記載著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印記、鄉土風情,是中華文明毋庸置疑的瑰寶和根脈。
傳統村落需要保護與傳承,已成各方共識,但具體方向仍處在探索階段。誠然,將整理修葺老屋,盡量維持古村原貌,這種將古村視作文物的保護方法不失其效,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傳統村落與文物不同,古村及其中老屋之所以具有保護意義,更多在于人氣。田間勞作的后生,樹下納涼的老漢,柴米油鹽的婆媳,既有田園風情又有家長里短的鄉土圖景才是古村最大魅力所在,否則何不將老屋移入博物館,用玻璃罩起來供人參觀?可以說,修繕老屋只是拯救傳統村落的第一步,下一步應是聚攏人氣,讓這原生態的鄉土生活氣息不至失傳。
遺憾的是,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難題愈演愈烈。如今居于古村、住在老屋的絕大多數都是留守老人,老屋修好之后,他們因為濃重的故土情結不愿搬走,傳統村落尚能保持生活氣息,一旦這些老人紛紛辭世,老屋空置,古村無人,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只能成為奢望。
所以,要保護傳統村落,就得琢磨如何喚回并留住村民。在這方面,松陽縣以傳統村落為依托,大力發展民宿產業、觀光經濟、生態農業、旅游攝影,不失為一條路子。村民背井離鄉,無非為謀求城市更好的居住條件和較高收入。《孟子》有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如果在故鄉古村就能提高收入,擁有“恒產”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不少村民也會選擇回歸田園,有人氣有生活的古村才能持續散發魅力。
然而,村民回歸之后,如何長期保持古村原汁原味,提升老屋舊貌的可持續性,又得頗費思量。單純地通過一系列硬性規章僅能保原貌于當下,單方面依靠政府力量投資修繕老屋也只是一時之計,根本方法還在于喚醒村民戶主的主人翁意識。政府在幫助村民修繕老屋,帶活古村經濟的同時,更要讓村民發自內心地理解,之所以有人情愿不辭辛勞來到這里,正是沖著一方鄉土的原生態氣息與氛圍,這種原生態一旦破壞,自家“恒產”便蕩然無存。果真能以此激發村民自覺的文物保護意識,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4000萬元拯救資金便是花小錢,辦大事。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在維持原貌的同時提振古村經濟,難道都要一窩蜂地發展民宿,農家樂開滿村里,甚至引入酒吧一條街?拯救傳統村落,不能費勁跳出人氣難聚的窠臼,而又落入千村一面的俗套。發掘特色鄉村文化,找尋歷史人文遺跡,才是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靈魂,是賦予每個村落以活靈精神的點睛之筆。祖先掌故、敬祖宗祠、家規家訓、家族遺風、鄉賢軼事、民間慶典、節氣習俗、農耕傳統……這些都是飽藏文化價值的富礦,亟待慧眼識真者。(文/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