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后的明代古村:600多年來世代堅持大明習俗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世界上僅存的具有明代文化特色的村落——屯堡村。它位于我國貴州省安順地區(qū)平壩縣境內,該地的人們被專家認為是研究漢文化的“活化石”。
屯堡村的人們被稱為是屯堡人,他們又被稱為是“京族”“鳳頭苗”,據傳他們是明朝江南漢兵平定西南后屯田戍邊形成的后裔。在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傅友德為征西大將軍,率領30萬大軍自南京抵達今貴州安順地區(qū)。
這30萬大軍便成為大規(guī)模進入貴州腹地的第一批漢人,又因為主要來自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一帶。屯兵以后,便多以“南京人”自稱。當時的南京還是明朝的都城,稱為京師,故又稱“京族”。
八十年代,屯堡人曾想申請為少數民族,但最終被鑒定為早期漢族移民,所以他們仍然是漢族,不過,因為當地人至今還身穿比較有特色的明代的民族服飾,他們經常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
屯堡人比較完整的保存著明朝遺風,是典型的“文化孤島”,當地婦女的服飾都是自己親手漂染縫制,多以青、藍色為主,大多是寬袍窄袖并且不加花邊。據說,她們的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
除了服飾有特色之外,她們都有一雙非常別致的繡花鞋,這種鞋只有屯堡的人才會做。屯堡的女人不論去哪兒,就連在田中勞作都會穿著這樣的鞋。
屯堡的建筑特色以瓦蓋石房為主,屯堡人認為,傳統的天文地理對人生命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們認為房屋作為一生的住宅,必須要講究風水龍脈,還要注重相生相克,因此建房立屋,是屯堡人心目中一生追求的目標和大事。
他們很看重破土動工、立柱上梁、蓋瓦裝修的日子。在萬事俱備之后,會專門請風水先生來推算出黃道吉日來動工。
屯堡最有名的還是他們的戲劇“地戲”,也被稱為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他們在戲劇中較完整的表現了明代至今的的生活習俗及江南風物,北京的戲劇研究專家也說,在地戲的身上看到了京劇的影子。這樣一個富有民族文化特點的村落,希望它的特色能不被破壞。(文/驢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