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護-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融為一體
文化學者經常感嘆,保護古村落甚至比保護故宮還要困難。不僅因為古村落的保護涉及建筑、文化、經濟、社會、概念等方面,也因為人力、智力、財力資源,而且因為在過度商業化和文化空心化的雙重擠壓下,古村落失去了煙花的營養,一些原始特色文化已經消亡。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各地的保護方向往往更加重視有形建筑的修復和保護,而忽視了對無形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種保護理解和理念下,傳統村落可能成為沒有文化靈魂的建筑標本。
歸根結底,古村落的保護問題是文化延續斷裂,許多文化遺產正在成為文化遺憾。許多受保護的傳統村、傳統的、充滿人文關懷和民族智慧的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被商業化,傳統文化被商業利益所抽空或取代。與過度商業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農村地區正在經歷空心化。除了許多村民外出工作,村里沒有人住,許多傳統村莊的原始特色文化也消失了,導致了文化空心化。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就像平衡的兩端。如何平衡重量仍然是一個難題。保護古村落不能拒絕發展,但也不能盲目發展。只有適度發展古村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村民才能安居樂業,延續活力。顯然,肇興侗寨多元化文化傳承和產業化和諧發展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雖然肇興侗寨已經開發了旅游業,但各種商店和酒店隨處可見。原本偏遠的村莊已經成為一個旅游景點,現代商業為村莊注入了新的魅力。然而,與中國其他著名古鎮的過度商業發展不同,肇興古鎮在原始生態、商業文明、文化保護和市場發展之間找到了平衡。
看山看水,記鄉愁,這大概是我們對傳統村落的期待。肇星抓住了現代人對鄉愁的集體記憶和記憶,通過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布局、簡單的侗族傳統生活氛圍和多元化的侗族傳統文化習俗,將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實、陳舊與新鮮自然融合,使歷史上出現的材料、工藝、形式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重新獲得審美價值。
歷史是根,文化是靈魂。一個村莊的特色應該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縮影,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肇興侗寨在村民的現實生活場景中自然溢出和展示村莊的民俗、文化和藝術,當地人仍然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在這里,街上沒有喧囂和各種花哨的廣告標志,有坐著發呆的老人,有看孩子的女人,還有躺在地上的狗。他們會看著游客,然后做自己的事情。村民和游客就像兩條平行線,看似交融卻不相互影響。
古村落文化的賣點在于它具有當地人獨特的生活氛圍。正是這種樸素淡泊的文化氣質,讓肇興侗族文化的發展從容不迫,自然走出了活態發展的保護之路。為了保持古村落的根和靈魂,當地政府也不斷激活和創造侗族文化,濃縮侗族戲曲、侗族歌曲、歌曲、琵琶歌曲等民族元素醉美侗族音樂歌舞表演,反映了靈活發展的智慧,畢竟,沒有時代文化是一種沒有活力的文化,也不能引起群體的共鳴。同時,當地村民以古村落核心文化為載體,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的力量,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反饋文化遺產,形成完整的古村落保護文化生態循環體系。
毫無疑問,要保護古村落,我們不僅要保護外在的肌肉、骨骼和肉體,還要繼承內在的精神和精神。肇興侗寨生活的發展再次證明,只有將歷史遺跡與當代生活融為一體,將村莊景觀與人文內涵共存,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產生共鳴,才能賦予古村落新的活力和活力,融入現代文明的風景(文本/中央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