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數字化保護現狀與趨勢
我國古村落數量多、分布廣、歷史文化價值高,但對其保護工作起步較晚。我國古村落研究尚處于資料整理、理論探索階段,未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交叉學科的力量整合尤顯不足。尤其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對于公眾參與的開放性平臺、數字化的大數據架構更是提出了新的需求。2007年,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制定了《廣東省古村落認定標準及調查內容綱要》,在全省范圍內對清代及以前形成并保存至今,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村落進行了普查、認定等搶救性工作。
古村落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指借助于信息技術及相關設備,采用不同類型的數字化方法,將古村落文化遺產的各種信息數字化,將古村落數據永久存儲于信息世界中,以實現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對于古村落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工作而言,獲得古村落數據信息是第一步。有了古村落大數據,還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碎片化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從而產生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
保護和發展古村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將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問題看作由三個空間耦合關聯而成。第一空間為物理空間,即古村落的地理場景和物質文化遺產等;第二空間為信息空間,由計算機、信息網絡和大數據組成;第三空間則為社會心智空間,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在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等方面。
古村落數據涵蓋了大量歷史、人文與經濟等信息,呈現出容量大、來源多、類型多等特點,是典型的大數據。古村落大數據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遺產大數據,主要包括反映古村落選址布局、空間格局的圖文數據以及村落中歷史建筑、遺跡遺存、古樹名木等相關數據。第二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主要包括村落中的文字記錄、歷史文獻、民間文學類圖文數據、藝術類音像圖文數據等。第三部分是網絡大數據,主要包括村落主頁與網絡詞條、數字地圖、網絡新聞、游記與評論、電子文獻等以及其他各種網絡信息資源。
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需要通過現場調查進行一手資料的數據采集;網絡大數據需要通過信息檢索進行數據采集,然后將所獲取的各類數據進行整理與歸檔。當歸檔完成后,數據可與古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云服務平臺對接,后續再設計各種查詢程序系統,就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搜索與提取各個數據對象。古村落調查與采集的數據庫,不僅需要滿足最基本的被動式檢索機能,更應通過后續的整合與開發,產生更積極而主動的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知識分享平臺、社交網絡平臺、學術共享平臺、門戶網站及搜索引擎等發布、查看、傳播古村落信息。由于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如果某個古村落的網絡信息資源越豐富、質量越高,那么它在網絡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越強、知名度就越高。對于古村落來說,網絡信息資源也是一項寶貴的數字化資源,因為較高的知名度和網絡排名對提高古村落的線下發展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2017年4月,基于大數據架構的中國古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云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組選取了百度百科詞條、村落主頁、地圖(百度、高德)、旅游網站(螞蜂窩、攜程、百度旅游)、中國知網、百度新聞6個維度作為古村落網絡信息資源的考察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搜索、判斷、選取和收集了廣東省204個古村落的網絡大數據,采用熵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然后利用綜合評價方法編制了古村落傳播力指數,得到了一個相對準確合理且具有管理參考價值的綜合評價結果。
村落畫像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古村落在網絡上的形象進行勾勒,實現古村落標簽化。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構建古村落的村落畫像成為可能。古村落特征標簽包括基本信息維度、物質文化維度和非物質文化維度,每個維度還可以按照細節進一步展開。提取古村落信息可以從易到難來開展,首先只針對一種數據資源進行專門研究,然后再針對多種數據資源進行融合分析。
古村落數字化屬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前沿研究領域,涉及信息科學、地理學、建筑學、歷史學、民族學和藝術學等諸多學科,只有通過多學科理論的深度融合以及技術方法的廣泛協同,才能系統地實現古村落數字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工具。利用大數據技術以及網絡眾包模式來研究古村落保護與傳承問題,是一種跨界和混搭,其探索意義在于去粗取精和合縱連橫,最終實現1+1遠大于2的信息化價值目標。在我國,關于大數據的應用和研究,比起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在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推廣還僅僅處在起步階段。在信息高度發達的大數據時代,古村落保護有它的新思路、新使命。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我國古村落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保存、推廣,探討古村落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新模式,將為國內外的古村落研究者帶來極大便利,亦對我國各地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有著極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