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旅游看傳統村落保護
盤點近年來假日旅游,鄉村旅游是熱點。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鄉村旅游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為名勝風景區提供餐飲、住宿、農副產品食品的景區依托型,向古鎮依托型、水庫湖泊依托型、城郊設施農業依托型、歷史民俗創意文化依托型的多元模式發展。這是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
從鄉村旅游看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傳統村落是我們最早的家園,是民族文化扎在中華大地最深的根。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落空間格局,反映著當地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
君不見成都雙流黃龍溪古鎮保留下來的那種“小橋流水人家”風貌經歷了多少代人的歷史傳承?君不見岷江上游桃坪羌寨那些碉樓、石階、古街包含著多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智慧?“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傳統村落特色,喚醒我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共守鄉愁的多少記憶!
從鄉村旅游看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是維持傳統農業循環經濟特征的載體,是創新農村農業發展道路的基礎。傳統農業一切來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對大自然干擾是最小的。
傳統村落使農民能夠就近就地進行耕作,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能夠把當地的土壤、地質和耕作技藝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出許多獨特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產品,由此形成與傳統村落密切結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當前,我們提倡循環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
在成都周邊,凡是堅持保護傳統村落、發展農家樂的農村,農民收入增長都快于其他地區。實踐表明,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直接以鄉村旅游來引領綠色農副產品的栽培和生產,可以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的新農村發展道路。
從鄉村旅游看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千村千樣,保護難度很大,衰敗現狀令人擔憂。據報道,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內減少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
分析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嚴峻困難:一是村落發展滯后,當地村民外出打工,“空心化”導致村落衰敗;二是一些傳統村落由于歷史性老化導致建筑破壞不堪無法修復,一些村民向往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于是想急切改變居住條件,無序地改建與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與歷史建筑、鄉土風貌極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風古貌;三是在交通便捷、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過度旅游開發導致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非農化”加速了傳統村落的凋敝和損毀。
由此看來,鄉村旅游發展應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結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文/山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