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古代園林,或中國傳統園林或古典園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個性特征,豐富多彩,極具藝術魅力,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最好的。在中國古代的建筑類型中,它可以被視為最好的藝術。在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它留下了深深的軌跡,也為世界文化遺產寶庫增添了一顆耀眼的東方文明珠。
據有關經典記載,中國的園林應始于商周,當時稱為局限。商紂王好酒淫樂,益收狗馬奇物,充裕宮,益廣沙丘花園(注:河北邢臺廣宗),多取野獸(飛)鳥。周文王建靈局限,方七十里,草木茂盛,鳥獸繁殖。最初的局限就是把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野獸,供皇帝狩獵,所以也叫游局。天子、諸侯都有局限性,只是范圍和規格等級的差異,天子百里,諸侯四十。
漢起稱苑。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將早期的游泳局限發展成以花園為主的皇帝花園宮殿。除了為皇帝安排花園娛樂外,還舉行了祝賀和處理政府。漢高祖的未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園、梁孝王的東園(又稱梁園、閬園、綏園)、宣帝的樂園等。從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花園亭亭和元人李容瑾的漢園圖軸可以看出,漢代的花園水平高,規模大。枚乘的《侏園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司馬遷的《史記》、《西京雜記》、《三輔黃圖》等史書文獻,對上述限園有詳細記載。
上林花園是漢武帝在秦朝老花園的基礎上擴建的。在離宮的幾十個廣布花園中,太液池采用山池結合的方法,建造蓬萊、方丈、盈洲三個島嶼,在島上建造宮廷亭臺樓閣,種植奇花異草,自然有趣。這種在池中修建島嶼和巖石的技術被后人稱為秦漢的典范。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一旦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繁榮,學者階級追求自然環境之美,游覽著名的山川已成為上層社會的普遍時尚。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文心雕龍》、鐘榮的《詩》、陶淵明的《桃花源》等著名文章。
以山水畫為主題的創作階段。參與造園的文人畫家,進一步發展了秦漢典范。北魏張倫府園、吳軍顧辟疆的辟疆園、司馬炎的瓊園、靈芝園、吳王在南京修建的宮園華林園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花園。華林園(即芳林園)規模宏大,建筑華麗。很長一段時間后,晉簡文帝在游樂時也稱贊道:會心處不心在遠處,然而林木,便有濠濮閑趣。
隋唐以后,真正的大量文人畫家參與了園林建設。園藝家與文人、畫家相結合,運用傳統的詩畫表達手法,將詩畫作品所描繪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園林創作中,甚至直接將繪畫作品作為底稿,寓意景觀,將景觀寄托為情感,逐步將我國園林藝術從自然園林階段推向寫意園林階段。唐朝的王偉是當時備受推崇的一個。他辭職,隱居藍田縣王川,在相地建造花園。公園里的山川和橋前的亭臺樓閣都是根據他的繪畫布局建造的。風景如畫的花園表達了他的詩歌和繪畫風格。蘇軾稱贊道:味摩盤之詩,詩中有畫:觀摩盤之畫,畫中有詩。而創作的園林藝術也是如此。蘇州名園獅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與大畫家倪贊合作建造的。倪贊是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山水畫大師。出于他手中的園藝作品,他自然非凡。清乾隆南游蘇州時,他也稱贊他。獅子林經過多次修繕,至今仍有奇特的景象。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后期的戰爭狀態,社會經濟一度繁榮。再加上當代皇帝的淫穢奢侈,園林之風蓬勃發展。楊迪皇帝親自看天下山水圖,求勝地造宮。遷都洛陽后,征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以及嘉木異草、珍禽怪獸,運往洛陽豐富各園林。有一段時間,古都洛陽成了以園林著稱的京都,芳華神都園、西苑等宮園極其豪華。在城鄉日益隔離的情況下,生活在繁華城市的封建皇帝和朝野達官貴人,為了享受自然景觀,就近模仿自然景觀建園,不出門,卻能享受到主入山門綠,水隱湖中花的樂趣。因此,作為一個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城市,它已經成為皇家宮殿和宮殿第花園的聚集地。除了在首都建在首都建花園外,還到處建造行宮別院。他三次去揚州看瓊花,最后被吊死在江都宮的花園里。
唐太宗努力治理,繁榮繁榮,社會進入盛唐時代,宮廷皇家花園設計越來越精致,特別是由于石雕技術熟練,宮殿建筑雕刻欄玉石,特別華麗。禁殿園、東都園、神都園、翠微宮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唐太宗在西安歷山修建的湯泉宮后來被唐玄宗改為華清宮。這里的宮殿樓閣,連接成城,唐王在里面慢歌慢舞凝絲竹,君王看不見。杜甫曾有一首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情五百字》,描述和譴責王侯權貴的腐朽生活。
宋元造園也有一個繁榮時期,尤其是在石材使用方面。宋徽宗在豐亨豫大的口號下大興土木。他在繪畫方面有一些造詣,特別喜歡以石頭為欣賞對象。先是在蘇州、杭州設立了造作局,后來又在蘇州設立了應奉局,專門收集民間奇花異石,舟船相接地運往京都開封建造宮園。萬壽山是一座規模相當大的御園,壽山根岳。此外,還有瓊華園、宜春園、芳林園等名園。如今,開封相國寺展出的幾塊湖石,形確實奇特。蘇州、揚州、北京等地也有花石綱遺物,都很奇觀。在此期間,大量文人畫家參與了園林建設,進一步加強了寫意山水園的創作意境。
明清是中國園林創作的高峰期。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皇家園林最為活躍。當時,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為建設圓明園、避暑山莊、長春園等大型寫意自然園林提供了有利條件。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園林為主要成就,如滄浪亭、休園、拙政園、寄暢園等。明末還產生了園林藝術創作理論書籍《園冶》。在創作思想上,他們仍然遵循唐宋時期創作的源泉。從審美觀到園林意境的創作,都以小中見大、須彌芥子、壺中天地為創作手法。自然觀、寫意、詩情畫意成為創作的主導地位,園林中的建筑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成為造景的主要手段。園林從游賞到可游可居逐步發展。大型園林不僅模仿自然景觀,還模仿各地名勝一園,形成園中有園、大園套小園的風格。
自然風光以山水地貌為基礎,植被裝飾。中國古典園林并不是簡單地模仿這些景觀元素,而是有意識地進行改造、調整、加工和精煉,從而表現出簡潔、總結和濃縮的自然。它既有靜觀又有動觀,從整體到局部都蘊含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這種空間組合形式多采用亭臺樓閣等一些建筑來配景,使風景與建筑巧妙融合。優秀的園林作品雖然處處有建筑,但處處洋溢著大自然的生機。正是因為園林具有這一特點和豐富的創作手法,明清時期才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集成時期。
清末,園林建設理論的探索停滯不前。此外,由于外國侵略、西方文化的影響、國民經濟的崩潰等原因,園林創作從繁榮到衰落。然而,中國園林的成就已經達到了其歷史的頂峰。其園林建設技術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尊重和模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中國園林熱。從東到西,中國園林藝術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園林之母和世界藝術奇觀。
中國園林藝術是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的最終和最高目境界,從而達到雖然是人造的,但它是自然開放的的目的。它深深沉浸在中國文化的內涵中,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創造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和發展的宏偉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