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繪畫美學思想對園林建筑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由于傳統山水畫的審美思想和繪畫中師法自然的藝術手法,園林建筑大多以山水為主。在傳統哲學中,道教也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思想是中國園林建筑哲學的根源。
袁枚在《花園記》中提到,應根據實際地理環境進行建設,從中可以看出花園建筑的自然、隨意、當地材料的特點。在建筑中,教師自然是對生態概念的一種表達。在園林建筑設計中,亭、走廊、門窗的設計反映了建筑、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的生態概念。
例如,拙政園的微風、明月、我和與誰坐在一起都是人、自然和建筑之間和諧統一的交流。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中,窗戶、亭臺樓閣、走廊等設計成中空形式,增加了園林建筑內外空間的交流,使建筑更接近自然環境,園林外自然空間中物體的層次感也可以延伸到建筑的內部空間。
園林建筑的意境與中國繪畫藝術相同,應以藝術的具體形象來表現。園林建設與繪畫相同,要立意深遠,手法寫意,在《園冶》中描繪中國園林建設對繪畫意境的追求。例如,在窗戶的設計中,漏窗是一個很好的畫框。通過它,您可以欣賞園內四季變化的美景,增強園林設計的層次感,展現園林建筑設計的意境美。在中國園林建筑設計中表達繪畫意境的方式:
(1)主次明確。園林建筑的設計受中國山水畫藝術中主景與次景關系的影響。無論是皇帝的宮殿還是花園都有主有次,主場特別突出。例如,在拙政園的建設中,遠香堂是主要的景觀建筑。公園內的其他景觀和建筑都以這一主要景觀為中心。池塘、竹林和假山建在主要景觀建筑的南側,荷花池連接在北面。這也恰恰證實了中國山水畫要求畫面主次清晰的藝術手法。
(2)虛實結合。由于園林建筑設計受中國畫的影響,虛實相生的關系也體現在建筑中。園林建筑有實有虛,其中天井與庭院之間的空間為虛,而墻與屋頂為實,這些虛實結合的空間使園林建筑的表現層次多樣。中國人一直喜歡含蓄內斂的藝術表達。因此,在建造園林時,精華部分會隱藏在巖石或樹林中,使有限的空間能產生廣闊的景深效果,從而體現出含蓄內向的美。
(3)密度相間。中國傳統的山水畫通常用密度來破壞畫面中平均整潔的感覺,園林建筑也是如此。在園林建筑中,布局設計應遵循密度相間的標準。例如,位于蘇州的網絡公園是密集的典范。它的形狀又短又精致。周圍的亭臺樓閣也以小巧透明為特色。因此,雖然網絡公園有很多建筑,但它看起來并不擁擠。雖然景觀小巧多樣,但看起來并不擁擠。正是這種疏密得當的設計,使網師園成為以少勝多的代表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明軒是基于網師園的殿春籍。
(4)曲線應用。在《南田論畫》一文中,提到山水畫要想意境深遠,就必須運用曲線。山水畫通過面內容有序結合,主次安排得當,體現這一審美觀念。山水畫是用曲線在平面畫布上展現廣闊的空間,而園林建筑則是用曲線在真實空間中使空間更具層次感。其中,走廊的曲折設計最容易讓人們體驗曲線的流動性。走廊的曲折使花園建筑的空間產生了動態的曲線美。曲線走廊將建筑空間分為許多連接空間。雖然近在咫尺,但空間有很強的景深感。在命名園林時,也體現了曲線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比如曲園里有一個叫曲水亭的建筑,可以看到水流回旋;從回峰亭這個名字中,人們可以看到回峰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