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平委員:加強對傳統村落的調查和保護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社會更加關注中原地區具有農耕文明特色的傳統村落,而忽視了國境線4200多公里、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的獨特傳統村落。
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有鄂倫春、鄂溫克、達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在中部游牧與農耕融合下的種植村和西部地區西口移民影響下的黃土高原村。
吉平說:內蒙古有44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與全國4153個傳統村落相比,這個數字小得可憐。
根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2000年至2010年,中國自然村從363萬大幅減少到271萬,10年減少90萬。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村落的衰落和消失嚴重加劇。吉平說,內蒙古傳統村落的調查和保護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調查,內蒙古自治區全面系統的傳統村落檔案調查尚未啟動。內蒙古東、中、西差異大,跨度大,東西直線2400公里,南北直線1700公里。傳統村落分布廣泛,分散。文物部門和從業人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參與。
老村落的建設缺乏長遠規劃。由于開發建設等原因,成批的老房子被統一拆遷重建,傳統村落的特色風格隨之消失。
吉平說:傳統村落的保護也面臨著資金不足、人才不足的問題。用現有的人、財、物來完成調查和保護傳統村落將是極其困難的。
吉平建議,一是全面調查評估自治區傳統村落遺產。主要任務是全面區傳統村落遺產進行全面清查。根據區域特點,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由自治區、盟市、旗縣文化保護部門組成。按照文物現場普查標準,按規定完成調查,建立傳統村落檔案,確保基礎清晰,情況清晰。根據《關于有效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專家組對傳統村落保護進行了評估、篩選和分類。
二是科學編制保護總體規劃及相應的近、中、長期開發利用評估報告,制定并出臺相關保護措施。建立傳統村名單,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等級,建立省、市、縣三級傳統村保護等級,形成配套保護資金,加強有效保護。盡快將《內蒙古自治區傳統村落保護條例》提上立法議程,為傳統村落的調查、保護和利用提供依據。通過立法明確配套資金來源和責任主體,將傳統村落的拆遷、改造和保護納入法律軌道。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自治區、地市、旗縣政府應當將傳統村莊保護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同步增加,以確保資金的穩步增長。在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中增加相應的項目資金,支持傳統村民的自我保護。各級政府應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重點扶持項目,探索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基金。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嘗試將傳統村莊旅游發展的收入反饋為保護資金,形成良性的經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