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千古第一村長什么樣嗎?
流坑村,被稱為千古第一村,位于江西省福州市安樂縣西南部的牛田鎮(zhèn)。這里有金鼓峰,四面青山環(huán)抱。俗話說天馬南馳,雪峰北聳,玉屏東方,金江西面;牛田河從群山中蜿蜒而來,就像一條玉帶。它從村莊的邊緣繞著西邊,使流坑的三面繞著水,形成了水格局。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活水排形。
流坑村建于南唐升元五代(公元937-942年),肇基始祖為南唐人董合。幾千年來,董氏家族世代相繼繁衍?,F在全村有800多戶,4300多人,仍以董姓為主,村民尊西漢董仲舒為祖先。村里有260多棟明清建筑,其中明清民居30多棟,祠堂、書院等幾十棟。更難得的是,這些建筑大多有絕對的時代。
流坑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村村。董的祖先一直倡導耕讀之風,特別強調以科舉入仕。據族譜記載,從宋真宗到明憲宗400多年來,全村共有32人中進士。其中,有一門五進士、六子聯科、七子聯科的盛況,也有一文一武兩狀元。
從歷史本身來看,董氏家族科舉蓬勃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董氏家族強大的經濟基礎,為孩子們實現學而優(yōu)則仕的愿望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其次,它也與當時流坑的學校相望,弦調相聞和文風盛于江右的氛圍有關。通過科舉致仕,在宋、元、明三朝,流坑人當官200多人,官職從宰相、尚書到知府、知縣,流坑董氏名副其實。
由此可見,流坑村科舉、仕宦、商業(yè)、建筑、藝術之美、家庭的繁榮,不僅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因此,人們稱流坑村為千古第一村。
一進入古村落,似乎站在一個孤立的世界里,時間凝固;細雨吹在深長曲折狹窄的小巷上,清理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村民們拿著傘走過小路。沙沙的腳步聲空曠的深巷里響起,像古老的歲月一樣漫長。這條深巷是古村落七橫一豎巷道布局中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豎巷道。在這條七橫一豎加無數密如蜘蛛網的小巷里,沒有導游的帶領,不迷路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然而,不要輕視這些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小巷,因為它們有生命。就像古村落的經絡一樣,它們不僅向古村落傳達了生命活力的信息,而且記錄了古村落的起起落落;古村落曾經優(yōu)雅的魅力,現在涼爽的世界,清晰地刻在光滑的鵝卵石路上。
巷子旁邊,在燈光昏暗的剃須店,在火災正旺的鐵匠店,我仿佛看到了時間的回顧;嘰喳喳的推剪聲和叮當叮當的敲打聲都記錄著難忘而永恒的歷史記憶。
流坑村的民居反映了古代宗法結構的秩序。它有層次感和空間感,充分展現了它的整體美和深邃美;高高的青磚馬頭墻將灰瓦的雙坡屋頂隱藏在重疊的高墻后面。雖然高墻早已斑駁,但卻透露出古典滄桑之美。即使是司馬第門前經歷了600多年風雨的石獅,依然盯著昨天、今天、明天古村落的變化。
古村落還有兩個有趣的地方:
一個是可以比較的明清民居;這兩棟房子緊挨著。一個是明朝建的,另一個是清朝建的。明墻結實厚重,而清墻簡省錢。據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但我覺得在這種凝固的藝術中也打下了強烈的時代烙印。
一個是文館里的桂花樹;這棵桂花樹在文館里生長了近一千年。幾十年前,文館被毀后,這棵樹也死了。奇怪的是,近年來文館重建后,枯萎了幾十年的桂花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枝繁葉茂。這棵樹也通過人性嗎?
遠遠望去,幾十年前被燒毀的董氏大宗祠的廢墟,幾根孤零零的石柱指向天空,仿佛在訴說著什么……導游告訴我們,這個村莊想要它,但無法恢復祠堂。事實上,就像圓明園的遺跡一樣,歷史凝固在過去。保持它的特點和真實性比制作假古董更令人難忘。
這里的游客很少。也許這里的人習慣于生活在這個活的古村落里。周莊、西遞、宏村甚至麗江都沒有喧鬧的商業(yè)聲音。它仍然保持著原始的簡單。千古第一村是一個古村落,越早,越漂亮,越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