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保護之路:本土文化活起來
近日,寶安區知識界人士聯誼會舉行“古鎮新經濟,城市新文化——新橋老街保護與利用調研成果匯報會”,以“專題調研+專家對話+文化體驗”問智專家學者,共議古村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專家們認為,文化是古鎮的靈魂,也是進行產業開發的優勢資源。規劃先行是保護與開發的前提,建議通過整體規劃和專業策劃,使原建筑、民俗、飲食等本土文化活起來,激發本土傳統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集民智多方調研出成果
《寶安區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調研》為寶安區知聯會2017年年度調研課題,從2017年年初確定調研主題后,寶安區知聯會廣泛發動會員,多次召開調研課題討論會議,并專門成立了調研小組,赴新橋實地考察。調研組還聯合新橋街道、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和文體協赴省內外多地考察,并通過與專家、古村落研究及運營管理方的多方碰撞,形成調研成果。課題組結合國家對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法規政策、結合寶安區未來發展的方向,提出對寶安區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具體對策建議。
根據古村落的范圍和內涵,調研組選取目前在寶安區轄區遺存的具有較大規模,且列入區級以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6處古村落建筑群作為調研對象,即上合古村、鳳凰古村、橋頭古村(清平古墟、曾氏大宗祠)、新二古村、燕川古村、浪心古村。其中,新橋街道在古村落保護與利用規劃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與實踐,起到很好的借鑒及示范作用。當天活動把“新橋老街”作為重點對象,舉行寶安區古村落保護與利用交流論壇。
新橋街道以文化立街,傾力留存歷史人文印跡,對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高度重視,街道剛剛成立就把新橋老村的保護修繕工作納入街道重點工作予以強力推進。新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衛樹強在論壇現場對新橋的文化寶藏如數家珍,他介紹,針對古村落的開發利用,還提出將清平古墟、新橋老街、曾氏大宗祠修繕改造并聯通打造“文化藝術小鎮”,建設新橋特色的“一公里文化圈”的思路。
針對新橋老街打造“文化藝術小鎮”,調研報告建議,通過突出藝術+本土+品牌+儒家文化等元素,要突出對古墟的“墟”的體驗,融入傳統墟市特色,規劃“三天一墟”,使逛新橋古墟成為未來深圳人的一大時尚。在管理運營商,建議統籌管理運營小鎮的公益服務與產業經營項目,科學規范修繕后的歷史建筑、公共空間的開放使用,找準以文化藝術創意、傳統特色文化為核心的產業開發業態。
精彩觀點擦出火花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士芳博士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可供開發利用的古村落越來越少,古村落的保護日益迫切。“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既要傳承,又要發揮出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此,要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將傳統與現代業態融合并存,規劃設計時注重將曾氏大祠堂與清平古墟打通,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古鎮新經濟、古鎮新文化”。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副教授梅策迎博士認為,對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需要“三有”,即“有人、有錢、有心”。在他看來,當地政府的經濟支持、專家智庫的支持、領導重視三者缺一不可。
劉勝佳是一名資深旅游策劃、景區運營專家,曾參與周莊水鄉古鎮等多個項目策劃實施工作。他認為,“一個項目的成功,先有策劃,再有規劃,通過精準定位,定下藍圖,才能少走彎路。”他提出古村落的開發需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當地居民和運營商、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三大關系。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寶安區雜技家協會主席、福永雜技藝術團團長王召說,新橋古鎮多挖掘歷史寶藏,同時結合本土特色,并能成為把人留住、把人吸引住的亮點文化。
新橋股份合作公司副經理曾國祥則代表原居民現場“發聲”,他呼吁在開發過程中做好規劃,統籌考慮好原居民利益,做到邊開發邊修復。(文/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