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楊橋古村落:天人合一是農村生長的邏輯
黛瓦粉墻磚木砌,雕花窗格板排門;青磚鋪街人字形,風雨兼程留足痕……800年歷史的楊橋村,水網交織在一起,到處都是石橋,小船漂浮在河上,酒廠賣老酒,村民們扛著鋤頭,帶著夕陽回家……
楊橋村位于太湖、葛湖(又稱西太湖)的邊緣,建于南宋,是自然環境的寵兒。村三面環水,由水生產,建在水上,水系統連接古街、古屋、古橋。張仙浜、朱家浜、觀音浜、南陽橋、東虹橋、西虹橋、莊基橋、楊橋北街、楊橋南街、楊橋西街、楊橋東街、橋南西街、河浜、橋梁、街道市場是楊橋村地圖上的主角。
楊橋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多田少,陸地交通困難,水路十分發達,楊橋頭船成為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過去,無論男女,楊橋人都會搖船撐船。老楊橋人唐祖厚告訴記者,造船也是楊橋人的特長。與蘇南其他商船不同,楊橋頭船造型奇特,船頭兩側各有一個尖角延伸,因此又稱羊角船。制造楊橋頭船時,必須選用優質木材。從船頭到船舶,必須使用長杉木,中間不能拼接。船的中間艙底部鋪有三塊板,每塊長度至少1.8米。
縱橫水路使楊橋村成為江南重要的商埠,南楊橋曾是武進南門的門戶,被譽為介宜陽之邑,通南北之衢。明清時期,楊橋的貿經濟興盛,清末民初鼎盛。元末明初,有400多家各行各業的商號店,如餐廳、絲布莊、南北雜貨、國藥、木行、竹器、銀匠店、肉莊、糟坊等。每天,常州、無錫的船只往來,千米以上的石駁岸墻之間,牛鼻孔系纜石上都是大小船只。清朝中期,楊橋成為江南省常州府西南部的一個重要城鎮。成千上萬的人住在這里一河漁火,十里歌唱,被稱為太湖首鎮。楊橋村的總體布局具有典型的江南商埠特色:水街相依,交錯有序,房屋沿水而筑,前街后店,前商后宅。
自1958年以來,楊橋發展緩慢,但江南水鄉古村落的基本面貌保留在沉淀中:500多間、1間.明清、民國傳統建筑(結構)3萬平方米,石駁岸完好,街巷系統一縱多橫。村莊的整體格局依然是三浜四橋環五街。建筑、街巷、碼頭都不大,都是宜人宜居的尺度。比如老街巷,主干道是南北向的長街,總長730米,多條巷道向外延伸。老街不到2米寬,鋪著人形的青磚,兩邊是一排排的平房和二樓。樓上兩邊的居民幾乎可以在空中握住,最窄的地方是一線天空。
今天,楊橋人仍然專注于農業,村里只有一家輕工業企業生產文化和體育用品。造船業已經從主營業務轉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羊角船也轉變為工藝品。幾年前,楊橋人陳中華用祖傳技能和優質木材建造了兩艘結構和形狀相同的羊角船,并保存在常州工藝美術學院。
楊橋的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轉化而來的扭紙。扭紙有600多年的歷史,工藝復雜。需要10道工序,如設計、選材、切割、上漿、刮漿、壓制、折疊、扭曲、組裝、組合等。,才能手工扭成各種題材的作品。扭紙作品造型夸張,色彩鮮艷,構圖簡單,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地方特色。楊橋捻紙也是指集舞蹈、樂理、祭祀于一體的民俗。扭紙作品不出售,只在生日、上梁、祭祀、葬禮等儀式上作為供品。供奉后,它們被燒毀。燃燒時,扭紙匠應穿上特殊的衣服,戴上面具,在爐子周圍跳舞。今日,楊橋捻紙的傳承人依然堅守不賣的古訓,作品僅供收藏。
800年,楊橋的村落文化在積累,有時也在失去。唐祖厚帶記者到南陽橋下,指著被踩在地上光滑閃亮的石頭門檻,說楊橋村有四扇巷門,建于清朝。在動蕩的歲月里,為了保護村民的安全,村里的商家聯合起來,在東、西、南、北主要街道的盡頭修建了一扇巷門。天亮打開,天黑關閉。周邊村莊只有富裕的楊橋村有巷門。1949年以后,下太平,村民們拆除了巷門——當時人們普遍缺乏保護傳統村落的意識。
800年風雨侵蝕,楊橋村房屋受損,道路坑洞嚴重,大量地方資源受到威脅,村莊發展受到限制。為此,地方政府編制了《常州楊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以水墨楊橋為定位,將楊橋建成原生文化、原生活、原貌村落、原味體驗的原生態鄉村風情體驗旅游區。
規劃以楊橋的傳統村落價值為基礎:江南水鄉枕河而居,古樸典雅;三面環水、河巷相依的傳統格局;保存完整的明清商業港口遺跡;歷史悠久,民俗豐富多彩。規劃要做的是保護楊橋的自然環境,包括保護水體和田園風光;保護傳統街道、傳統河流、傳統建筑等三浜四橋五街多節點的整體格局和要素。此外,楊橋村的傳統技藝、傳統飲食、傳統體育、民間信仰、傳統舞蹈、民間傳說、生活習俗、歷史人物故事都受到保護。
保護與發展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就像楊橋的水系一樣,它似乎限制了村莊,實際上創造了一個著名的歷史村莊。(文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