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易縣、涉縣申報世界千年古縣
千年古縣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公司和中國地名研究所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重點項目之一。根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鑒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鑒定標準,在中國800多個千年古縣中,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優先重點保護千年古縣,宣傳國內外。
千年古縣的意義
千年古縣承載著地理實體的文化信息,保留了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獨特理解和思維方式。它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繼承的重要載體,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千年古縣的認定標準有哪些?
1.置縣1000多年。
2.專名使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或歷史上有短暫變化但恢復使用至今。
地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知名度高。
4.古縣實體文化應具有以下特點(含一個)
(一)歷史文化特征明顯;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色鮮明;
(3)傳承價值豐富的獨特傳統文化。
涉縣、義縣是秦建古縣,但到底何時成立,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
《簡志》載:秦置易(古為黝),涉二縣,屬張縣。《簡志》回避了建縣的具體時代。
《黃山市志》記載:約31年(前216年),秦王政在黃山市設立了易、涉二縣,是秦時皖南廣闊土地上僅有的兩個縣(包括浙贛相鄰的縣)。注釋中載道:關于易、涉二縣什么時候沒有歷史,說法不一樣……
義縣十二都民謠:
一都魚,二都龜,三都石碗碎片,四都皇帝殿,五都好人,六都騎白馬,七都殺人,八都不抵命,九都無奈,十都賣老婆。
都是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單位,相當于現在的鄉鎮水平。十二是指義縣十二個古代地名的代名。這首民歌自明代以來已經唱了幾百年了。雖然字句典故難以研究,但也能從中看出百年的古代風貌。
十二都指地點和現狀:
一都:縣城周邊地區。
二都:原龍江鄉和原碧山大部分。
三都:大部分原碧山鄉和洪星鄉。
四都:古建筑村周邊地區。
五都:原紅旗、原西武鄉各部分。
六都:橫崗及西遞周邊地區。
七都:現漁亭鎮周邊區域。
八都:西遞鎮葉村周邊地區。
九都:現屏山周邊區域。
十都:宏村周邊地區。
十一都:現盧村及羊棧嶺周邊地區。
十二都:原西武、碧山,現洪星鄉部分地區。
義縣地域歷史沿革
宋代,義縣立四鄉二十里,縣西北設會昌鄉,下屬連城、嘉祥里、歷楊里、郭義里、蜀里、延福里;西南設懷遠鄉,下屬升平里、靖節里、安寧里、新城里、豐樂里;東南設新政鄉,下屬靖德里、明德里、魚亭里、東亭里、云巖里;東北設順仁鄉,下屬古城、長寧里、懷仁里、順化里。
明朝改里為都,全縣設四鄉十二都:會昌鄉下屬一都、二都、三都;懷遠鄉下屬四都、五都、十二都;新政鄉下屬六都、七都、八都;順仁鄉下屬九都、十都、十一都,沿至清末。
民國時期,改為區鄉建制。根據民國28年的數據,全縣有3個區、1個鎮、8個鄉:一個區轄臨漳鎮、武林鄉、林歷鄉;二區轄漁亭鄉、西虹鄉、東文鄉;三區轄順仁鄉、北莊鄉、漳姬鄉。農村有101個保險,1062個保險。民國36年,撤區有1個鎮和5個鄉:碧陽鎮、碧芙鄉、武林鄉、吉村鄉、東文鄉、漁亭鄉;42個保險,431個保險。
1949年6月,義縣廢除了保甲制度,建立了鄉鎮人民政權。全縣設有碧陽、漁亭、吉村、東文、碧福、武林六鄉(鎮),轄63個行政村。7月,碧陽、漁亭、古建筑、吉村被撤回。6個鄉鎮被撤回。
秦漢時期,涉縣境域包括今浙斗淳安、遂安、安徽休寧、屯溪、績溪、黃山景區,以及江西婺源。
漢建安十三年(208),吳取義、涉、涉、涉東鄉地置始新縣、涉南鄉地置新定(今遂安)縣、涉西鄉地置休陽縣、黎陽縣(今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