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房子的行動:古村落的文化紋理和歷史印記
老房子,沉淀著歲月的痕跡,寄托著當地的感情,承載著文化的印記。湖南農業文明歷史悠久,傳統村落建筑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其中257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然而,隨著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破壞,許多老房子已經破舊甚至搖搖欲墜。拯救老房子,讓老房子多年的風霜煥發光彩和活力,迫在眉睫!
在中南大學,有這樣一群師生,他們一年四季都專注于湖南傳統村落的景觀文化,多次到湖南各地尋找傳統村落和建筑,呼吁延續老房子的生活。本期專門為中南大學建筑藝術學院湖南傳統村落景觀文化研究小組師生推出了一組老房子筆記,帶您欣賞湖南老房子的獨特魅力和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船溪古村落位于湖南省陳溪縣船溪鄉,文化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基因豐富。現有的街道水系統布局、檢查屋的建筑空間形式、石轍痕跡、磚瓦礫石都講述了當年的故事。通過這些歷史文化紋理,似乎可以觸摸到船溪村曾經作為驛站、茶馬古道、住宅的繁榮景象。
歷史上,船溪村被稱為船溪沖和船溪站。它被命名為船溪,因為它的結構在中間寬闊狹窄的兩座山之間,中間有另一條小溪。隨著京昆驛道的開通,該村設立了驛站,船溪沖更名為船溪驛站。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于元代的船溪驛站。從此,沿水系逐漸形成街巷、古道、驛站。據史料記載,船溪驛站于清乾隆二年(1731年)改歸元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驛丞置巡司,設驛馬45匹,排夫75名。船溪驛站鼎盛時期,驛站、接待廳、客房、屯兵樓、驛卒樓、栓馬場、煙館、茶館、倉庫等各類建筑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經過700多年的滄桑,老房子被嚴重破壞,但仍有許多古驛站建筑遺址,包括驛站墻基、上馬石、下馬石、驛站古街石板路、古井、古樓、古驛道、風雨橋、建筑門樓等。現在保存的風雨橋,橋的兩端是拱門風火墻,內部采用斗式木結構系統,矗立在建筑之間,是來往驛站的朋友的必經之地。光緒年間應從建筑外觀、造型、建筑材料等方面進行重建。
船溪驛村老房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湘黔地區特色的檢查屋形式。院墻由高大的風火墻組成,內有天井,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的磚木結構。墻基按地形砌石1-5米。平地一般由條狀石砌一米左右后,用青磚砌8-10米至頂,再用黑瓦覆蓋,外墻粉刷白石灰。
船溪驛村老房子的第二個特點是木雕。以調查的老房子為例,窗花和門板都雕刻了不同的顏色、圖案和形式,雕刻精美生動。有十多種著名的圖案:鋼琴、象棋、書法和繪畫、雙鳳凰朝陽、麒麟送子、鶴(和諧)、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狐貍和葡萄以及一些未知的圖案,也特別精致。
船溪驛村老房子的特點之三是建筑的材料質感和生產工藝。當地的材料,青磚、青石、青瓦、泥沙、竹木,都來自當地。注重簡約美,青不加色,墻不顯色,形成的材質色彩、質感、自然、簡約、斑駁,展現出材質的本色,有一種自然純粹的趣味感和親近感。此外,砌筑工藝精湛,青磚生產規則多樣,規則整齊。砌筑技術多變,技術精湛,包括:干擺、絲縫、滴白等;磚的布置包括:五順四丁、四順三丁、四橫三縱、人字砌等。由于風雨的侵蝕和風化,石砌技術相對靈活,粗糙的虎皮石墻形成的紋理充滿了歷史滄桑。
不幸的是,經過時間的拋光和明亮的青石板路,車馬碾壓形成的轍痕和裂縫,已經被村民用水泥澆筑填滿,歷史的足跡永遠埋在地下。
幾百年來,船溪村和老房子建筑見證了貿易交流、政令暢通、文明傳播的歷史。如今,這些為數不多的老房子和一些分散的紋理符號是文化基因、文明標志、村莊印象、歷史故事和民俗的表現和見證。我們應該有效地保護它們。
船溪的歷史村景觀是一種文化意義的不斷產生和發展。它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可以繼承、分析和轉化為現代文化資源。在發展農村經濟、宜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當下,看誰有遠見、有遠見、誰能重視、誰能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文字/華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