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留住鄉愁——人們心靈深處的寄托
“石墻黛瓦、又見炊煙”,是千年古村落的歷史韻味,更是人們心靈深處的鄉愁寄托。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加大對我省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合理利用傳統村落資源價值,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強保護,實現傳統村落活態傳承。
科學規劃,建立保護與發展的長效機制
“傳統村落傳承著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省住建廳總工程師宋直剛介紹,自2012年住建部啟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以來,我省共有363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其中163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由于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足、保護和利用統籌不夠、管理體制沒有建立,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發展迫在眉睫。
《指導意見》對“十三五”期間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保護責任、政策措施、體制機制提出明確要求。目標到2018年底,全省完成500個左右傳統村落檔案建立和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基本保護,特色產業培育工作全面推進。到2020年,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特色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一批旅游、文化產業集群,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意見》指出,2017年底前編制完成《安徽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規劃》,明確總體要求、保護體系、重點任務、實施項目、投入機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安徽省傳統村落規劃建設技術指引》,構建傳統建筑保護修繕和更新利用技術體系。傳統村落所在地的縣級政府要深入開展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建立傳統村落檔案,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修改完善后按法定程序報批。逐步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保護制度,加快建設傳統村落數據資源庫。
延續習俗,保護人與自然和諧關系
在皖南,不少古式建筑空無一人,供人觀賞,有的甚至鐵將軍把門,一屋灰塵空寂寞。
此次《意見》突出古村落保護的活態傳承,什么叫活態傳承?《意見》中明確,注重保持傳統村落賴以生存發展的整體空間形態,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筑,注重傳承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方式,努力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
“活態傳承,區別于以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宋直剛表示,“保護古村落,要注意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們提倡不僅保護好古建筑,更要保護好古建筑的魂,也就是居住其中的人以及人們的生產活動。”宋直剛表示,修護好的歷史建筑,如果沒有人的活動,則利用率低下,存在空置,會“空心化”,缺乏文化傳承的后勁。
“因此,古村落的保護,更要注重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的延續,留住鄉愁記憶。我們更提倡古村落的人們按照既定的生活習俗,居住其中,延續文脈傳統技藝,比方傳統的棕匠、草鞋編織等。”宋直剛說。
《意見》指出,要全面保護村落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重點保護文物古跡和傳統建筑,積極保護古路橋涵垣、古井塘樹藤等歷史環境要素。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名錄保護體系建設以及傳承人認定等工作,使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旅游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傳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同時,充分挖掘傳統村落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習俗、美食等多種價值,提出合理的保護性開發利用方式和措施,適度有序發展傳統村落旅游、休閑度假、文化創意等產業,形成空間環境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共保共建共享機制。
整治基建,大力加強村落風貌管控
朱旺村,是安徽旌德縣蔡家橋鎮的傳統古村落,明清古建筑逾40棟,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村里的建筑沿著一條朱溪河臨河而建,呈現獨特的北水南流水系,一幅皖南溪水人家的和樂美景。然而,記者仍看到不少突兀的現代建筑夾雜在錯落有序的古建筑中,打破了古村落原有的和諧,有礙觀瞻。
像朱旺村這樣的情況,全省并不少見。此次《意見》就加強了對村落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核心保護區嚴格控制各類建設行為,控制區要嚴格控制新建農房層高、體量、色彩,防止建設性破壞。如“傳統村落中各類建設項目必須符合保護發展規劃要求,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實施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禁止拆舊建新、拆真建假,對未經許可建設的違章建筑,由縣級政府城市管理執法部門組織拆除。”
有專家表示,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切忌按照城市生活的樣態加以改造,比如在開發過程中,硬生生建個花園,篡改古村落本來的形貌,甚至改變了古村落的自然“基因”。
雖說古村落要保護傳統韻味,但并不意味著保護落后傳統的基礎設施。據了解,我省相當一部分傳統村落的污水排放不達標,甚至農戶家里的生活污水直排進入周邊生態環境,造成面源污染、水體污染。
《意見》提出,正確處理保護傳統村落與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之間的關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優先安排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完善村內道路、供水等設施,整治文化遺產周邊、公共場地等環境,加快垃圾污水和水口、水系治理。到2020年,全省傳統村落硬化道路通達率、飲水安全達標率、電網改造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均達到100%,廣播電視寬帶實現全覆蓋。
同時,《意見》提出建立傳統村落警示和退出制度,對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傳統建筑遭到嚴重破壞、傳統格局或整體風貌出現較大程度破壞、傳統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幾近消失、空心化極其嚴重、未按要求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及未建立檔案、未及時啟動保護工作的,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應及時向所在地縣級政府發出警示,并要求限期整改。(文/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