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梧林古村落:600年沉淀
老人有雞小米,邀請我去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果你想探索唐代詩人孟浩然作品中村莊的寧靜和美麗,你不妨去錦江新塘街梧林社區。在這里,一座歷經600多年滄桑的閩南古建筑正在洗刷鉛華,悄然重生。
這個起源于明代的古村落里,有閩南大廈、西樓、番仔樓等建筑,珍藏著百年古井、盤根老樹、鎮國將軍墓等歲月遺跡,活躍著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割香乞爐、南音、筑墓破碎技術等。
2016年11月,梧林古村落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晉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梧林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力度。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指出,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項目是一項文化保護項目,繼承歷史、造福子孫后代的文化保護項目。
600年沉淀物華天寶
梧林古村落位于晉江市新塘街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向梧庵溪。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村民住在池塘里,古有三腳籃之稱。
據史料記載,梧林古村落形成于明洪武時期,豐田山兜人旺生公趕鴨群到梧林,在此沿溪定居。清初梧林形成村莊初步規模。清康熙年間,祖旺生公十世裔孫蔡以楚因與施瑯平臺有功,被授予鎮國將軍副總軍稱號。二十七年后,其子蔡光座高中進士。石鼓山鎮國將軍墓在石鼓山,鎮國將軍、進士及第燙金字匾各在梧林蔡氏宗祠。
清末,梧林開始有人住在海外。隨后,居住在海外的華僑回國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樓。隨著村莊規模的擴大,建筑風格逐漸多樣化。600年來,梧林鄉有許多圣賢。目前,梧林古村落居民548戶,戶籍人口約1800人,海外華人1萬余人。
在村里,閩南傳統南音演唱了600多年。切香乞爐活動保存了100多年,仍每年舉行,全村參與。此外,墓葬破碎技術也受到梧林的稱贊。它已經傳承了100多年,主要包括四合土生產技術、浮影雕塑技術、破碎技術等。
中西合璧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青石板紅磚墻古今中文,番仔樓西洋房看中外。百年玉蘭吐芳心,蔡德勛宅訴巍峨。它不僅是閩南的傳統建筑,也是僑鄉文化博物館。
在晉江新塘街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項目設計團隊發現梧林古村落的大部分特色建筑建于上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之前。這些建筑包括傳統的閩南官方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建筑、中西民居、番仔樓等。除42座大宅外,還有11座西洋樓和22座番仔樓,整個村莊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建筑群建筑技藝精湛,體現僑鄉文化精髓,藝術價值高。華僑建筑的遺跡是梧林人愛國愛鄉的例子。
2014年,梧林華僑建筑群被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授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晉江展覽點。2016年11月,梧林古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此外,梧林古村落也是2017年省級重點項目、泉州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重點項目、晉江首批最美村、晉江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精品路線。
活態保護煥發了古村落的活力
2015年以來,晉江市委、市政府開始規劃保護新塘街梧林古村落,開始規劃設計、環境整治、房屋測量、文史資料收集匯編。
為進一步加強對梧林古村落的保護,搶救保護梧林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完善梧林古村落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加快旅游業發展,晉江市提出了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項目的建設。
記者從武林古村落保護發展總部獲悉,項目總體規劃面積約90公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和住房征收、古建筑改造、一般建筑改造、立面改造、景區道路改造、景觀改造、生態停車場、安置房建設等,項目將分兩階段推進。目前,一期工程已啟動,進入房屋征遷階段。本工程主要為古建筑群核心區,占地面積約13.5公頃,建筑面積69628.41平方米。
近年來,隨著一期工程進入征地拆遷階段,在征地拆遷組的宣傳動員下,大量華僑村民從菲律賓、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澳門趕回家鄉,了解征地拆遷政策,簽訂征地拆遷協議。除了動員居民加大簽約力度和騰空力度外,項目征遷組近日還開始拆除與傳統風格不協調、需要拆除的建筑物。據梧林古村落保護發展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截至昨日,項目房屋共簽約125棟,協議223棟,房屋騰空183棟。
此外,吳林古村落保護發展的詳細規劃已經開始,安置房和綠化景觀的設計也在進行中。在基礎設施方面,吳龍溪路已進入最后階段。新塘街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朝東樓等兩棟傳統建筑已開始修繕加固,其他11棟傳統建筑也已完成修繕加固設計。我們希望在生態保護中保持鄉愁,煥發古村落的活力。(文字/晉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