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丨古村落消防安全現狀
古村落歷史悠久,經歷不同時代的變遷,那些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仍然可以折射出久遠的文化氣息。由于缺乏科學的、整體的規劃,加之不同年代的不斷修復、建設,現有的古村落均具有建筑布局密集、消防通道狹窄的特點。
民居之間毗鄰相建,幾乎沒有間距,一旦發生火災極易由于熱輻射、對流及飛火等原因從起火建筑蔓延至與其相鄰的其他建筑,從而造成火燒連營之勢。一般的古村落除主干道較寬,可以通行機動車外,其余的小街、小巷都比較崎嶇、狹窄,僅供人員通行,一旦發生火災并呈蔓延之勢時,消防滅火人員、裝備很難進入、展開滅火,這也是近年來幾場古村落大型火災燒毀眾多民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村落內建筑多為土木結構,建筑內的裝飾材料多為木材(如圖2所示),耐火等級低,發生火災極易造成建筑物主體結構的坍塌。大多古建筑均具有上百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干燥,木材含水量極低極易燃燒,而且建筑內木材使用量較多,火災載荷大,火災撲救難度大。
一般古村落的很多民居具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于其歷史、文化價值較高,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然而村民世代在此居住,又具有房屋的產權,民居的維護、日常安全管理難以落實到位。
在一些偏遠地區,一些文物保護建筑中居住的村民仍在使用木柴、燃煤等做飯取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部分原住居民將房屋改為酒吧、客棧、餐廳等商業經營使用性質,這些因素給文物保護建筑帶來了極大的火災隱患。
古村落多處于經濟不發達地區,村里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情況比較普遍,很多民居長期空置無人居住,民居屋頂的雜草叢生,在秋、冬季等風干氣燥的氣候條件下,很容易因燃放煙花爆竹不當而引發火災;同時這些房屋空置的現狀也不利于火災事故的聯防聯控。古村落的留守人員多為行為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兒童,這些人員火災防范意識差,執行能力弱,政府、消防管理部門的安全管理措施很難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