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普德寺遺址出土金光大道 琉璃瓦鋪就
古建筑中的中軸線通常是什么樣的道路?六朝時期,青磚、明清時期常見的石板和金磚被廣泛使用。然而,最近,在南京雨花臺區普德寺遺址,發掘出了一條30多米長的金光大道:它主要鋪有琉璃瓦,琉璃上有金色的釉色,使這條路產生了不同的光彩。普德寺是明朝皇帝下令建造的智慧寺。金光大道是皇室身份的象征嗎?
路上琉璃瓦的細節。
路上鋪著琉璃瓦,全身金黃色
南京普德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自2016年開始,《揚子晚報》繼續關注。記者最近再次訪問時發現,與前一次相比,現場分布了更多的探,包括臺階、磚墻等與建筑相關的部件。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不尋常的道路出現在一個長方形的大型探方中。長度超過30米,寬度約為3至4米。由于排水的考慮,路面呈現出中間高、兩側低的坡度。與常見的古道不同,路面上有無數的瓷磚半嵌入土壤中,道路兩側用青磚鑲邊。記者注意到,這條路上的瓷磚大多是破碎的黃色琉璃瓦,類似于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的瓷磚等建筑構件的釉色,也夾雜著少量其他材料的瓷磚。所以從遠處看,這條路的通體呈金黃色,非常醒目。
位于寺廟中軸線,擺出魚鱗
雖然它是由破碎的瓷磚鋪成的,但瓷磚絕不是隨意堆積的。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幾十塊瓷磚形成一組扇形,每個扇形大小相等,根據道路上的魚鱗線排列,層層依賴。
這條路的位置也非同尋常。它直接指向普德寺遺址中現有的清寺建筑遺跡,位于中間,因此很可能是普德寺中軸線的一段。
琉璃瓦路出土于普德寺遺址。
琉璃瓦從何而來?
推測一:
可能是大報恩寺塔構件的次品
據史料記載,普德寺建于南朝梁朝,后來被遺棄。直到明朝正統年間,皇帝才下令重建普德寺。因此,普德寺有修建寺廟的背景。道路上的金黃色是明清皇室的特殊顏色。兩者之間有聯系嗎?
古人不會選擇用殘瓦拼湊,以彰顯皇家風范。南京一位常年從事田野考古的專家看了現場照片后告訴記者,鋪瓷磚的道路等級不高,因為它不統一使用相同的材料,最多的琉璃瓦主要是碎片。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路侃注意到,普德寺位于雨花臺區一個大型古窯址窯崗村附近。當年窯崗村一帶的琉璃窯廠為大報恩寺的琉璃塔燒制了大量的琉璃構件,而普德寺很可能利用窯廠出爐的次品鋪成道路。
推測二:
為了省錢,收集前代被毀建筑的殘件
雨花臺區文化局局長朱向東系統研究了普德寺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這條金光大道可能存在于與大報恩寺同產地的琉璃中。他告訴記者,普德寺和大報恩寺是上下級。明代葛寅亮寫的《金陵梵剎志》記載,普德寺當時是中剎,上院是報恩寺。據我所知,這條路上有不同時代的磚瓦殘件。朱向東認為,用琉璃瓦鋪路的原因很可能是當時人們為了省錢、就近取材、回收前代被毀建筑物的殘留物或窯廠的殘留物。古雨花臺、西山橋有大量琉璃窯廠,當時找琉璃瓦并不難。”
南京考古研究院負責普德寺遺址的考古工作。醫院副院長齊海寧告訴記者,這條琉璃瓦路很少見,但具體情況將在專家完成報告后向社會公布。(文字/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