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
徽派建筑是中國鄉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地域化特征明顯。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聚族而居,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將自然形態與村落營建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既改善和提高原有的生存與生活環境。
族群聚居與族群管理是徽州古村落社會的主要特點,水口、街巷、祠堂、天井等圍合空間序列呈現“內向性”;馬頭墻的出現,矯正了徽派建筑森嚴、凝重的建筑形制,高低錯落有致的群體組合增加古村落韻律與靈動;路、橋、井、臺、閣、塔等公共設施的建設與補充,完善了村落園林化的景觀群組。
徽州古村落祠堂、書院、水口、園林的營建處處別具匠心,氤氳著濃郁的生活文化氣息;建筑物的門、窗、柱等不同部位構件的雕刻裝飾蘊含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徽派建筑“三絕”“三雕”是徽州“鄉愁”中抹不去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居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現代人高度重視的課題,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人民對生活要求的提高,使徽州古村落面臨嚴峻的考驗與尷尬的境地。
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分散各處,保護利用程度不均衡,散在各村鎮、偏遠地區的古民居、古建筑破敗嚴重,關注度不高甚至無人問津,自然破壞、人為破壞、建設性破壞等情況時有發生并呈現綜合破壞現象,部分傳統村落逐漸消亡,古建筑構件流失嚴重,徽州古村落保護利用任務艱巨。
徽州古村落得山水之便,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積淀與優化,聚落規劃、建筑營建、景觀塑造、裝飾運用處處展現獨特的魅力,對古村落、古建筑等實物遺存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全方位保護、深層次研究與合理化利用,需要政府主導、民眾參與、多部門聯動,進而促進新農村建設,彰顯與弘揚徽文化。
徽州古村落以“天人合一”的優良人居環境而廣受稱道,現存的徽州古村落中,除被打造成旅游景區外,大部分處在或面臨無章可循的改造建設,新建、擴建建筑求新、求異,缺乏文化內涵與本土特色,與傳統古建筑融合性差,破壞古村落整體風貌。
因此,古村落保護首先需要遵循整體性與功能性的原則,傳承傳統的村落規劃、景觀規劃理念,合理開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控制性規劃,在不改變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礎上,按現代化生活的要求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政和安全配套設施等,改善民生需求,優化生活體系,推動特色城鎮化建設。
粉墻、黛瓦、天井(四水歸堂)、馬頭墻(五岳朝天)等徽派建筑特征,是在特定條件下人、建筑、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如今徽州村落建設中,這些地域建筑特征局限于外在形式模仿,建筑文化符號的使用缺乏根基,變成簡單的拼貼。
在新形勢下,需要探索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將徽派建筑中優質基因經變異、改良后植入現代建筑中,滿足當代社會環境與生活需要,提升建筑風貌的整體控制,保持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賦予古村落與村落建筑新生命。
徽州古村落文化涵蓋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多維文化于一體。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徽州村落許多傳統文化特質逐漸消失。傳承徽州文脈,一方面需要激活“徽州三雕”等有形載體,探索新型材料,改良技術流程,使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接軌,以現代的語言與表現方式傳遞文化信息,突破特色城鎮化發展瓶頸制約。
復活無形資源,把文會、賽會等當地民俗歷史文化與文明和諧鄉風建設融合起來,寬視野、多角度挖掘靜態資源的價值內核,將現代理念注入傳統文化之中,綜合利用文化創意與現代科技,實現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運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培育發展新型戰略性產業,讓文化內涵在業態層面帶動傳統村落煥發生機。
古村落污水處理與改善水質既需要先進科研成果與理論支撐,更重要的是規范法令法規,截留污染源。伴隨著旅游開發與文化策劃,人文生態也被曲解,有些古村落的歷史演化、村落形態、規劃格局的解說簡單化、故事化、風水化,隔斷了文化脈絡與歷史文化的原真性。徽州古村落作為一張名片,我們應該全面、正確、規范闡述蘊含其中的徽文化內涵,推動傳統旅游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