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佛樂文化
佛教逐漸從不同的方向傳入中國。根據(jù)學者的研究,大約有三條主要路線:印度、絲綢之路、中亞、海上絲綢之路、中南半島、西南絲綢之路和緬甸。大約在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大陸;傳入邊境和沿海地區(qū)的時間仍難以詳細測試。
佛教傳入大陸后,最初與道教和巫術相結合,信徒大多是貴族。到東漢末年,在洛陽翻譯佛經的外國僧侶包括安息(今伊朗)人安世高、安玄(居士)、天竺(今印度)人朱佛朔、月氏人支婁加預言、黑曜石、康居人康巨、康孟祥等。月氏族(或寫作月支)原住在甘肅敦煌,部分在公元前2世紀遷至大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歷史上被稱為大月氏族。中亞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的康居國。如果這些早期的翻譯僧侶帶來佛教音樂,除了朱佛朔,其他人大多傳授受各自民族或地方音樂影響的佛教音樂,而不一定是真正的印度佛教音樂。
東漢末年以來,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統(tǒng)治階級大力提倡宗教麻醉人民。因此,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逐漸在人民中流行起來。早期傳入大陸的佛教音樂大多是西域的佛教音樂。印度或西部的佛曲和中原的語言和音樂傳統(tǒng)都不能完全適應。南朝梁僧慧嬌說:梵音重復良由,漢語單奇。如果用梵音唱漢語,則聲音復雜,詩歌(一種頌詩)促進;如果用漢曲唱梵文,韻短而詞長。傳來的佛曲不能用中文翻譯或創(chuàng)作的歌詞,而必須用中文歌詞在中原傳教或化緣。面對這種情況,僧侶們只使用民間音樂、改編的佛曲或創(chuàng)作新的佛曲,從而產生了中國的佛教音樂。此后,中國佛教音樂的發(fā)展非常復雜。一方面,它不斷吸收和借鑒佛教音樂,另一方面,它不斷創(chuàng)作和補充新的佛教音樂,而后者是主要的。
在印度,所有的歌唱法語都被稱為白。在中國,詠經被稱為歌唱和閱讀,歌唱贊美被稱為梵語。歌唱和梵語有區(qū)別。也許前者指念經的諷刺和背誦,相對單調;后者指的是歌唱和贊美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旋律性。中原佛教寺廟在南北朝流行的梵語口音有三種:
(1)佛教傳說:曹植品嘗漁山,突然聞到梵天在空中的聲音,優(yōu)雅而悲傷,復制它的聲音,寫作為梵天白。曹植不相信佛陀。當然,這個故事是出于偽托,但可以表明有這樣一種梵天的聲音很受歡迎,可能具有洛陽音樂的特點,即傳統(tǒng)和諧歌曲的特點。
(2)南朝齊朝陵墓王蕭子良曾招名僧,講佛法,造經貝新聲。梁武帝更加相信佛曾創(chuàng)作過《善哉》、《天道》、《仙道》、《神王》等十首歌詞。他們創(chuàng)作的梵白新聲大概有清商樂中江南吳歌的特點。
(3)當時又有西涼州,源出關右(函谷關以西),流于晉陽,今天的《面如滿月》也是。這是西部地區(qū)的梵白聲腔。
以上三種梵語聲音代表了中國佛教音樂的三所學校,當然還有其他學校。由于它是梵語的聲音,它或多或少意味著印度或西部的佛教音樂,但它突出了中國音樂不同學校的特點。
佛教在北朝北魏更加繁榮?!段簳め尷现居涊d:今天的僧寺無處不在。或者比滿城中,或連溢屠宰之肆。梵唱屠音,連檐接響。屠音是浮屠(佛教)之音-佛教音樂。北魏原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云岡石窟寺至今保存著佛教遺跡。北魏太和十年(486)遷都洛陽,從此洛陽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除了當年龍門石窟寺保存的佛教遺跡外,《洛陽伽藍記》一書還保存了當時佛寺舞蹈的資料,如:
景明寺。八月節(jié)。京師諸像(佛像),都來這座寺廟。梵樂法音,喧鬧天地,百戲騰翔,所在地平行。
景興尼寺。有金像戰(zhàn)車,去地三丈。飛天伎樂,望云表。像出來的那一天,常詔羽林(軍)100人舉起這樣的畫像,絲竹雜伎都是由旨(皇帝命令)給(調撥)的。
景樂尼寺。至于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緩緩轉動,絲竹鮮艷,和諧入神。召集音樂,炫耀寺廟。奇禽怪獸,在宮殿里跳舞,在空中幻想,世界前所未有。
這些寺廟在佛教或民間節(jié)日上有盛大的音樂和舞蹈表演,包括佛教音樂、世俗音樂和各種幻想,表演者包括藝術和尚、政府藝術家和社會專業(yè)藝術家。一些藝術和尚也擅長一般的音樂和舞蹈。例如,法云寺有西部烏昌僧侶曇摩羅,是表演幻術的大師。寺廟的宗教活動也是社會上的娛樂活動。
隋朝宮廷設置的七部樂和九部樂中,西涼樂有舞曲《于和佛曲》,是新疆和田地區(qū)的地名;天絲樂有舞曲《天曲》和《天曲》??梢姶藭r,一些佛曲在社會上已經流行起來,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宮廷燕(宴)樂節(jié)目。寺院是傳播佛曲的主要渠道。當時開始出現(xiàn)的法曲屬于中原傳統(tǒng)音樂,但吸收了宗教音樂(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的因素。
唐朝成立后,宮廷仍沿用隋朝的九部樂,增加到唐太宗。其中,天竺樂的音樂家和舞者都穿著法衣,音樂和舞蹈必須有明顯的佛教色彩。唐朝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寺廟眾多。一些大寺廟是宗教和娛樂活動和商業(yè)活動的地方。
唐高宗時,智九部樂及京城諸寺祈禱旗蓋眾伎,送玄奘及翻經像,諸高僧入住慈恩寺。這里伎可能包括諸寺中的藝僧。藝僧中有許多高手,其中唐德宗時段善本是最突出的。古代傳說,長安的東西兩市祈雨,比賽音樂,都是琵琶演奏的六。西市段善本賽過東市以琵琶著稱的康昆侖,成為藝術界的故事。詩人元禎的《琵琶歌》稱贊段善本的弟子李管兒說:段師弟子數(shù)十人,李家管兒稱得上足。管兒還在彈《六樣》,《六樣》還在一路上。猿鳴雪秀來三峽,鶴望晴空聞九霄。管兒彈出如此優(yōu)美清爽的《六樣》曲,能讓人想象善本的藝術修養(yǎng)和風格。
唐代寺廟中宗教和音樂活動的發(fā)展與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密不可分。唐一宗時,(佛)生日,宮殿彩色寺廟,宮廷演員李可和嘗教數(shù)百人做菩薩蠻隊,做菩薩蠻舞,如佛誕生。宮廷尊重佛教,當然會影響寺廟。
在長安的大寺廟里,通常有一個戲場。唐宣宗大中時期(847-859),劇場多集慈恩(寺)于一體,小人物在青龍(寺),其次是推薦福(寺)、永壽(寺)。劇場里有哪些活動?大概有樂舞、俗語、歌舞劇、雜技幻術等等。
甘肅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關于唐代音樂和舞蹈的壁畫,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大量文件中,有樂譜、舞譜、曲子詞、變文等,為唐代音樂和舞蹈的研究和音樂文學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這些資料大部分是寺廟保存使用的,有些作品是僧侶的手,可以反映當時寺廟音樂活動的內容。變文有三種形式:只唱不說;有說有唱,占多數(shù);只說不唱。前兩類都是用音樂唱的,后一類與音樂無關。變體的內容可分為四類:(1)大部分是宣傳佛教的;(2)宣傳佛教時,增加為當時人祈功德的文字;(3)宣傳佛教時,穿插說唱歷史或民間故事傳說;(4)說唱當時人或歷史人物的故事。唱變文,一般在寺院,有時也在達官貴人的宅里。敦煌是當時中國西部的佛教中心。雖然寺廟的宗教和娛樂活動的規(guī)模無法與長安和洛陽的寺廟相比,但根據(jù)這些材料,我們也可以想象當時中原的寺廟。
隨著唐代佛教音樂的發(fā)展,南北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江南只以纖婉為工,北方都以高深為盛。這是大致情況。比如細分,關內關外,吳蜀白辭,各有所長,贊多種。地域特色越來越明顯。
唐朝以前,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和傳播主要掌握在政府藝術家手中;在北宋,它主要掌握在民間藝術家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還是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民間藝人都非?;钴S,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團體,有一個固定的表演場所,叫做瓦或瓦肆。這樣,寺廟里的場景就轉移到了瓦子里。然而,寺院仍有定期的宗教和音樂活動。后來,大寺院里有舞臺和廟會。傳統(tǒng)和世俗音樂以及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音樂仍在佛教音樂中不斷吸收。例如,在明永樂15年(1417年)和尚編寫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名曲》一書中,中國大陸有300多首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比如《有靈相之曲》就是《蝶戀花》,《慶太平之曲》就是《嘮叨令》,《求尊勝之曲》就是《斗鵪鶉》?!兜麘倩ā吩臼撬卧~調,《嘮叨令》原本是元曲調,《斗鵪鶉》是流行音樂。此外,還有13首不像漢語的樂曲。例如,《滅受想之曲》是《唐沙格》,《離言悅之曲》是《忽賽尼》,《唐沙格》是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之一,《忽賽尼》是波斯(今伊朗)伊斯法罕曲調中的一首。這本書的序言要求僧侶和徒弟諷刺,即根據(jù)世俗音樂的聲音,諷刺佛名,目的是利用世俗音樂傳教。
另一個例子是: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建立的北京智化寺,保存了清代傳抄的大量管樂譜,僧侶可以演奏。有的曲調來自唐宋詞牌和元明南北曲牌,有的是民間器樂牌。
寺廟保存的音樂內容豐富,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收集、分析和研究,從中吸收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