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毗盧寺 十年磨一劍
毗盧寺壁畫與甘肅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并稱中國現存四大壁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天寶年間,毗盧寺始建。1200多年的時光磨礪,仍無法抹掉毗盧寺內那些壁畫的風采。今日毗盧寺,偏居河北石家莊市郊,名氣不小,仍存留靜謐與神秘。
毗盧寺壁畫屬佛教水陸壁畫,是研究佛教水陸儀軌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但是,歷經幾百年的自然風雨、世事變迭,曾經鮮活亮麗的壁畫,頗多殘損,妥善的保存、修復、補遺、傳承,成為要務。
毗盧寺水陸壁畫
姚淑龍歷時十載,依原貌、原比例、原技法繪制了毗盧寺全堂六壁十彩壁畫,完成了毗盧寺水陸壁畫摹本,使壁畫再現原有風采。2015年原毗盧寺壁畫在臺灣佛光山展出,星云大師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姚淑龍復原臨摹壁畫的工作“功德無量”。
清同治年間,毗盧寺大殿漏雨,門口兩側的壁畫部分損毀。姚淑龍查閱了很多專業資料,請教了國家文物局專門研究水陸畫的戴曉云,最終確定了復原方案。姚淑龍按張大千先生臨摹敦煌壁畫之法,在嚴格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補繪殘缺部分。為此,他每年要去兩次山西,進深山、尋古寺、摹古畫、查文獻。
姚淑龍認真臨摹壁畫
10年間,姚淑龍用傳統壁畫的技法,反復臨摹了毗盧寺六面墻的全部壁畫,共28塊,200多平方米。
姚淑龍說:“現在學院派很多都是西方繪畫理論,講究紅綠黃三種顏色不能同時出現在一幅畫上,覺得太俗。但是,中國人的老祖宗就是能夠把這三個主要顏色運用得特別大氣協調,歷經幾百年滄桑歲月,依然美麗脫俗。”
剛開始,姚淑龍用了國畫色,但是,怎么也調不出毗盧寺壁畫色彩的神韻,最終他選擇了礦物質顏料。礦物質顏料特別貴,最貴的佛頭青,僅顏料這一項,就花了20萬元。
而畫中人物金色的鎧甲、飾物,就用到了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項傳統技法——瀝粉貼金,需要用到大量金箔。相比西方壁畫,東方壁畫是立體的,就是因為用了瀝粉技法。瀝粉貼金是最后一道工序,當時姚淑龍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到底做不做,也曾經很猶豫。后來,姚淑龍看了一些學院派臨摹、修復的傳統壁畫,深感遺憾,因為其中傳統的東西幾乎沒有了。于是,姚淑龍決心哪怕借錢也要瀝粉貼金,用真金箔,“堅決不糊弄,好東西才能出來好效果。”
臨摹的壁畫局部和臨摹工具
姚淑龍做到了。在繼承中創新。在臨摹繪制這些壁畫的過程中,最難的是如何更好地承襲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一些技法已經失傳,只有靠姚淑龍自己在實踐中摸索著去實現、去創新。材料買回來如何按照配比調成適合的膠,如何用調好的材料對壁畫進行上色,如何進行瀝粉貼金,說起來簡單,但都特別費工夫和心力。姚淑龍反復做實驗,記錄每次配比數據,有時候晚上夢中突然有了個想法,馬上起來做實驗,經過不斷嘗試,他終于掌握了這項已經失傳的工藝。
姚淑龍臨摹的壁畫色彩艷而不躁,人物形態生動、發絲根根分明,見過他臨摹壁畫的業內專家,都忍不住叫好。不過,姚淑龍自己還是認為他的臨摹作品只達到了原壁畫作品的“六成”。“我只是靜下心來作畫,而古代的工匠們是用生命作畫。這中間差距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