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建筑——三晉大地上的明珠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地理環境差異較大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直接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上有非常不同的風格。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語言、性格和服裝上,還體現在生活方式上。長期以來,廣大村民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和實踐,根據自己的生活習俗、生產需求、經濟能力、民族愛好和審美觀念,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因地制宜,因材制用,因地制宜造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文化。任何一種民居形產生都不能脫離其周圍環境。
山西住宅的發展和演變是當地村民與地理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過程。山西的地理環境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如果你不理解這些特征,你就不能真正全面、系統地理解山西住宅的本質。構成地理環境的因素很多,包括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山西歷史悠久,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人文地理環境豐富多彩。
一、山西民居區域分區
山西民居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地域差異。從歷史性的角度來看,許多考古資料證明,山西民居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發展序列,反映了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發展過程。從發展的共同性來看,由于山西各地自然與文化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民居形態呈現出獨特的地域風貌。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地理環境深刻影響了山西民居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它們是山西民居的土壤,民居形態是這些因素的外在表現。山西民居體現了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式,體現了山西文化區的地理特征,闡述了環境與文化的關系和人類的各種行為體系。根據山西民居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表現特點,以山西歷史地理、農業區劃和方言分區為線索,分為晉中民居、晉南民居、晉西民居、晉北民居、晉東南民居五個區域。
1.晉中民居分布在明代太原府和汾州府的大部分地區,包括今天的太原市、晉中市、陽泉市和呂梁市。所屬縣市有太原、陽曲、清徐、古交、婁煩、榆次、太谷、祁縣、壽陽、榆社、靈石、昔陽、和順、左權、汾陽、平遙、介休、孝義、文水、交城
2.晉東南民居分布在明清時期的鹿安府和澤州府,即今天的長治市和晉城市。縣市有長治、鹿城、黎城、平順、壺關、屯留、長子、沁源、沁縣、武鄉、襄垣、晉城、澤州、陽城、陵川、沁水、高平等。
3.晉南民居集中在明清時期的平陽府和蒲州府,即今天的臨汾市和運城市。所屬縣市有運城、芮城、永濟、平陸、臨沂、萬榮、河津、夏縣、聞喜、元曲、吉山、新疆、江縣、臨汾、侯馬、鄉寧、吉縣、安澤、曲沃、襄汾、翼城、浮山、古縣、洪洞、霍州等。
4.晉西民居主要分布在晉陜大峽谷東岸,即古代汾州府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呂梁市、臨汾市、忻州市的大部分地區。縣市有離石、中陽、柳林、臨縣、方山、嵐縣、興縣、石樓、交口、息縣、大寧、永和、蒲縣、汾西、靜樂等。
5.晉北民居分布在明清兩代大同府、朔平府、寧武府、太原府北部的一些地區,即今天的大同市、忻州市和朔州市。其縣市包括大同、左云、陽高、天鎮、渾源、靈丘、廣靈、朔州、懷仁、平魯、右玉、應縣、山陰、忻州、繁石、定襄、原平、五臺、代縣、神池、寧武、五寨、
這五個地區基本反映了山西民居形態的多樣性,符合山西古代文化的發展規律。山西考古成果表明,山西的文化類型分布多樣。若從東西來看,太行山西麓的晉東南地區與河北文化類型相似;而黃河沿岸的晉西地區則含有陜西文化因素。從南北看,汾水中下游晉南地區有河南文化因素;晉北地區的文化類型在主題、結構和風格上與北方草原地區明顯統一。由于自然和文化條件的影響,山西民居也呈現出不同的建筑形式,符合山西古代文化的發展軌跡。
二、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材料和措施,是當地住宅建設的一般規律。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山西傳統住宅形式不同。山西位于內陸,交通不便,物資轉運困難。據《晉政編輯》記載:查晉省位于萬山,路途險窄,磚瓦木石各料向別處較高,運輸更加困難。梁柱巨木尤其缺乏,往往數百里外入山采伐,挽運來省,費用特別高。
在此基礎上,村民只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根據情況建造自己的家園。例如,在晉東和晉東南的太行山區,基巖裸露,植被良好,因此使用石材和木材建造房屋更為常見;在晉西、晉北等丘陵地區,黃土廣泛,適合穿土為窯。居民大多依靠懸崖挖洞,形成三家兩村,住在洪崖洞門。漫道穴居同上古,這里有一個獨特的干坤村景觀。在汾河流域的晉中晉南地區,交通條件比其他地方更方便,歷史上也更豐富。民居一般采用窯房合建或磚木結構,建筑質量較高。
山西民居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結構上看,主要分為窯洞式和磚木結構式。窯洞式民居可分為黃土窯洞和磚石窯洞。黃土窯洞主要分布在山區,是山西民居的重要形式。拱券窯洞用磚石砌筑,元末明初大致成熟,平面以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為主。磚木結構住宅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區,黃土豐富,煤炭資源充足,可用于燒磚,為磚木結構住宅的建設提供建筑材料。山西現存最早的磚木結構民居是高平市中莊村元代姬氏民居,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實例。現在只有三間主房,磚木結構,朝南,明間有板門,單檐懸山頂,檐柱有生起和側腳,舉折平緩,造型簡單。
明清時期,山西的商業和金融業蓬勃發展,晉中、晉南、晉東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豪華庭院。其中,以太谷、祁縣、平遙等地的庭院保存最為完整。這些庭院的共同特點是規模大、規劃嚴謹、空間內向、裝飾豪華、障礙嚴格、內涵深刻。綜上所述,山西傳統住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窯洞
在山西,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地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洞穴分布非常廣泛,最常見,這是山西民居的共同點。
(1)晉西窯洞
晉西窯洞分布在廣闊的呂梁山區,黃土廣泛,居民普遍貧困。以土窯為生活形式是最經濟、最適用的選擇。這里的窯洞主要是直接開挖黃土的水平洞穴。《興縣志》所描述的城無萬金之家,鄉無百家之村,營洞陶穴是最生動的寫照。
(2)晉北窯洞
晉北地苦寒,宿舍必有火炕,高三尺左右。這里的洞穴建設歷史悠久。例如,宋代洪浩出使金國。當他經過云中地區時,他看到了數百個洞穴。該地區的窯洞仍以土窯為主。由于地處高寒地區,窯內有許多土炕,以保持恒溫恒濕。
(3)晉東及晉東南窯洞
歷史上,明清時期的澤州府、鹿安府、遼州、平定州等地都有洞穴分布。晉東和晉東南部位于太行山區。一般來說,在地形起伏的地方,居民會挖掘土壤和挖掘窯洞,并保存大量的黃土洞穴。例如,在遼州,有平沃,商人不通,人多穴居的記載。除了土窯,村民們還用石頭建造拱形洞穴。
(4)晉中窯洞
晉中盆地地形平坦,汾河穿越邊境。由于洞穴冬暖夏涼,居住方便,這里的村民也更喜歡洞穴。如果位于盆地邊緣,以土窯為主要生活形式;如果位于汾河谷,則用磚石建造洞穴。例如,汾州府孝義縣有西鄉半洞土,其他地方或磚如窯的記載。
(5)晉南窯洞
河東地區歷史上主要包括平陽府和蒲州府,地勢平坦,物產豐富。雖然當地的民居主要是磚木建筑,但也有許多窯居分布在其中。比如芮城、平陸地坑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坑院又稱地檢院,其形狀和施工方法既古老又獨特。一個地檢院,長度、寬度各三四十米不等,深度約十米。在基坑四壁,水平開挖土窯,合理安排人員、儲存、交通和儲存空間。在院子里,挖旱井不僅可以用來排雨,還可以積水作為生活用水。人們不容易在遠處找到由地下檢查院組成的村莊。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它的全貌。因此,有一種人間奇觀,車從屋頂經過,聲音從地下來。
2、石頭房
晉東及晉東南的太行山區,石料較多,“五里柏井驛,實鎮也,地多磚、石頭屋”。以石頭砌筑院墻、屋墻,用石片代替瓦片魚鱗狀鋪設屋頂,也是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的一種建造方式。這種民居雖顯簡陋,但卻樸實耐用。每當雨后,屋頂的石板被清洗的色彩斑斕,充滿野趣。
3、磚瓦房
所謂磚瓦房,是指所有墻壁都是磚石,上覆是磚,梁柱窗棧外沒有竹木。土石價格省于木材,因此作室木工少,土石工多。這類房屋多為硬山式屋頂,前后磚砌,留出窗格門洞。還有一些地方是防雨的,采用懸山式屋頂,屋脊是皮條脊形式,干扣一層磚,交錯扣瓦。山西的磚房集中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價格低廉的地方,如晉北的保德州、寧武府等地區。經過歷代的開墾,森林資料短缺,很難找到,但磚石價格低廉。村民們用當地的材料和磚建造房屋。另一類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晉中、晉南、晉東南地區。這里的村民甚至用磚建造建筑。比如祁縣的民居多以磚為建筑,晉南、晉東南的御樓甚至高達五層。忻州等地的磚瓦房是高脊一出水房,坡度大,造型優美,山西尤其是代縣,磚瓦房最為精致。
4、磚木房
山西磚木結構的民居主要集中在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豐富的晉中、晉南、晉東南等地區。民國《沁源縣志》載:本縣木材不缺,所住房率多為構木。這些地區的民居多為雙出水硬山式二層建筑,樓上較低,僅用于儲存物品和糧食,不設置專用樓梯,只有上下移動木梯。一些富裕家庭的磚木結構建筑一樣,二樓也可以住,樓前出樓立柱,樓梯,勾欄一應俱全。
5、平頂房
平頂房前低后高,老百姓稱之為一出水。前面是木柱式的,窗戶全面打開,采光好;屋頂用堿地淤泥、麥秸和泥漿制成。利用泥漿的滲透特性,將干裂縫自然堵塞,每隔兩三年不漏水。每隔兩三年再擦一次。這種結構的房子主要集中在太原附近。每當谷物豐富時,屋頂就會變成一個干燥的領域。谷物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屋頂,充滿了秋天的魅力。
6、土木房
土木房屋是指承重結構由梁、柱、板組成的木結構體系。圍護結構采用土坯或夯土墻等原材料。這種形式的房子在山西分布廣泛,留在晉北、晉南、晉東南等地區。這種房子成本低,利用生土熱慣性好的特點,冬暖夏涼,也受到當地村民的喜愛。
7、茅草房
茅草房多代表普通貧民階層,在古代較為普遍。山西茅草房以山區為主,集中在晉東、晉東南的太行山區。雨水較多,適合茅草生長,取材方便。山區生活艱苦,生活條件惡劣,居民用當地材料建造茅草房也是生活所迫。正所謂“地瘠民力本,茅檐歷歷見”。太行山土地資源有限,茅草房民居多出現在三家村式散居聚落中。
三、城市居住模式
在東魏、北齊之前,山西城鎮的居民區與里相稱,從東魏、北齊葉南城開始,主要與坊相稱。唐朝以前里坊是封閉形的,自宋朝以來就完全開放了。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前后期城市居住區的性質存在差異,但形式變化不大,一直是方塊式居住單位。這種居住區分為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小巷。由于街道直,與城墻平行,其形狀多為方形或矩形,圓形較為罕見。在方塊居住區,許多小街小巷被分成不同大小的小方塊。太原市的廣場首先由十字街分割,然后由十字街分割成16個小方塊。居民在每個小方塊內劃分不同大小的庭院,并在街上開門。庭院的形狀也多為方形或矩形。城市四合院,即方形或矩形居住單位。雖然當地城鎮的居住區不如大城市整潔,但形式大致相同。由此可見,山西城鎮的居住單位形態單一,穩定性強。
1、城鎮街坊民居
山西城鎮小區民居由倒座、各級廂房、正房等組成,外觀因房屋而異,高度、形狀、細節不同,分散。從外觀上看,城市民居在山花、煙囪帽、脊獸、風水樓、風水影墻等細節上獨樹一幟,灰墻成為細節的背景和襯托。風水建筑和風水影增加了封閉外觀的視覺層次,成為山西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景觀。
庭院的大門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一般來說,人們注重門的裝飾。他們必須建造更像樣的門樓,建造一對更堅固耐用的門。門的顏色取決于每個家庭的愛好和當地常用的顏色,可以是黑色、赭色、棗紅色等。門的門基,往往要抬高,設置很多臺階,讓客人進門前先爬臺階,再進門。在大門的門口,有石獅子坐立于兩旁,甚為壯觀。有的干脆搞兩個石墩,也可以裝飾,還可以坐人,一舉兩得。當然,還可以拴馬,成為拴馬石。一些比較講究的院落,進門后,有一段過道,對面是影壁,影壁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庭院內有排水溝,陰陽不同。庭院內部的一些道路是在每扇門前修建一條道路,相互連接,直到門口。
2.城市商業作坊居民
清代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商品經濟對住宅的影響逐漸具體化。例如,城市手工作坊或商店往往與住房相結合。山西各地都有一種前店后宅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城鎮沿街的住宅,采用下店的形式。商店的門板在白天完全開放生產或銷售。山西平遙、太谷、孝義等地沿街建筑為前店后宅商業作坊。
商號約占太谷舊城建筑的三分之一,集中在東西南北四條街道上。住宅約占三分之二,集中在城市四角。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顯,普通人的宅院多為三三制,即正房、廂房、下房各為三間四合院。而一些大戶人家或臨街鋪面則是正房五間,廂房七外五或五外三兩進院,三進院。但正房多為一面坡,俗稱梯兒房。外觀為青磚石砌,上窗內啟。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作用,又有聚水聚財的寓意。都是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明清太谷是山西最富有的地區之一,所以縣城的民居建筑又高又厚。一般庭院多砌花欄墻,盆栽花木,如夾竹桃、花石榴、臘梅、海棠、菊花等。一些大家庭或商店也種植一些珍貴的桂花和鐵樹。此外,花墻前還有一兩個大魚缸,有的是專門養魚,有的只是儲水澆花,有的是在魚缸里種蓮花或睡蓮。
3、城鎮私宅
受城市寸土寸金的影響,城市私宅一般規模較小,但設計精美。如平遙城雷履泰舊居位于縣城書院街11號院。包括東西兩院和后院在內的醫院北向南。西院的門是八卦中潯字的方向,坐西向東,四合院有三個硬山頂南廳,臨街高筑,五檁前后廊;三個正廳,結構和南廳一樣;東西廂有三個鵪鶉尾單坡瓦屋頂,架子很高,屋檐很長。后院正窯五間帶前檐,檐柱通天,窯上五棟建筑,欄桿飾品,現存完好,材料大,圖案簡單。屋檐雀替素面式,屋檐下原懸有賀匾,上書拔萃。正窯門窗為方形;東西廂裝飾明亮,格子花、窗扇現存完整;西院上空原有天棚蓋,上系銅鈴,防盜賊。東院四入院落,后期拆除宅門。里院有5個正窯,加上前廊,每個院子都有3個大大小小的廂房,現存基本完整。雷宅是高臺基、高屋身、高舉架的一大特色。根據其宅院格局,可見當年被建房占地面積的限制。
四、農村生活方式
山西的鄉村,一般蓋房都習慣于坐北朝南,一個村落,往往由許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構成,結構簡單,排列整齊,這是平原地區鄉村建房的特點。山西鄉村的庭院一般都是封閉的,即一扇門,從此進出,沒有其他門進出。院內墻,即圍墻,一般分為磚墻、土坯墻、石墻、板墻、木柵欄墻、柵欄墻等。有些墻很簡單,墻也不高。但有些墻,卻很講究,磨磚對縫,以石頭為基礎,這些都要根據經濟條件來決定。
山西農村在房屋建筑上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村里的房子相鄰,前房子的后墻是后房子的前墻。鄰居,墻房相連,又稱連山連墻,對戶而居,中間隔著一條街。當然也有單門獨戶墻院不相連,尤其是山區。山西鄉村的第二個特點是高低層次較多,類似建筑。它實際上是由地形決定的。山區多,平原地區沒有這樣的樓房。其三,有些鄉村地處交通要沖,因而村莊也相應地承載著商業集市的內容。這些村莊,一般商業比較發達,居民密集,聚落規模比較大。
無論是平地村還是山地村,民居大多采用四合院或三合院布局。正房盡量坐北向南,這是院落的主房。庭院東西兩側為廂房,東西廂房一般對稱,建筑格式一般相同或相似。南面有南房,對應北房。整個庭院大多符合中國傳統院落的規定。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里,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些用來儲存食物,成為倉庫,有些做廚房,有一個角落,一般西南角作為廁所,東南角,主要是院子的門,這種布局,在山西很常見。
在一些山區,民居民居院落多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形成臺院,但沒有定式。當然,四合院也是山區富裕家庭的首選住宅形式。根據風水先生測定的位置,這些山地民居主要是高檐出廈的正房,院落還有耳房、左右廂房、下門洞、街門、院門等。屋頂四扇格窗、隔扇、屏門安裝在正房內。廂房左右對稱,按左上右下順序,歸長子、次子居住。注意一些正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磚雕門洞、方磚鋪地等。